今年是2017年,可以說是PC組裝產業劇變的一年,年初開始RAM、SSD等NAND相關產品飆漲,和2016暑假相比部分零組件漲幅更是高達150%之多,說是期貨也不誇張。對於今年暑假大學新鮮人(在下也是XD)的裝機熱潮,可說是災難連連。2017年同時也是處理器巨擘之一的AMD推出ZEN架構CPU的一年,與過去10年被INTEL性能壓制的推土機相比,這次終於能拿出一較高下的產品了,對我們來說,兩家公司相互競爭促成進步,是消費者樂見的。桌上型的INTEL Core i系列近幾代進步幅度實在非常有限,都在擠壓膏,RYZEN一蹦出來,INTEL 8代Core i終於有6核心了,沒有RYZEN,i7四核應該還會繼續下去。
我的菜單有一堆運算花在個人偏好上(EX:鋁機殼、發光主機板),想參考的請斟酌。
我沒有很了解這些零件背後的運作原理,這邊只談談我的消費經驗。
CPU 處理器
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負責運算的中樞,有幾個核心這邊想成是幾位學術專精的教授好了。
這個時間(2017暑假)一般消費者會選購的不外乎是INTEL Core i第7代處理器 KabyLake,官方特挑超頻版的SkyLake無誤,不然就是時下火熱話題的RYZEN系列,價格對應大致上是i3-R3,i5-R5,i7-R7,根據自身需求選購CPU是十分重要的。
這邊推薦大概如下,INTEL的CPU以(I)表示,AMD則為(A)
(A) Ryzen 3 1200
Ryzen 3為4C4T,在此處畫上刪除線是因為目前Ryzen全線(1XXX)沒有內顯,如果是文書機,另外配獨顯好像有點本末倒置,有內顯的請等待明年的Ryzen APU。
單機大作基本/簡單修圖
以單核心的效能來說i7 7700k>R7 1700=R5 1600,Ryzen的單核心約只有4代Core的水準;另一方面,多核心,很明顯的,R7有8個實體核心,R5 1600有6個實體核心,i7有4個實體核心,小學生都知道8>6>4。
圖為我的R7 1700超頻3.7G的CPUZ跑分,可以看到7700k 4.2G時,單核效能大約贏15%,而多核心的部分1700勝過7700k約74%,當然7700k繼續超上去分數還能更高,不過這邊只拿CPUZ提供的數據做比較。
不過還是要看平常使用的程式對多核心的支援度,大部分頂多吃到4核,一些轉檔程式則是核心越多越好,若是想一邊開實況,一邊打遊戲,多核心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。
預算若是抓得夠精準,這個級別的電腦20K大概就能組到了。
清單內怎麼那麼多AMD???這時間點AMD的CP就高很多啊......。
年底8代Coffee Lake i7會來到6C12T,i5則是6C6T,屆時7代i7將連8代i5都不如,其CP之低是可想而知的。
MotherBoard 主機板
主機板不僅控制電腦相關零件的供電,還是一座將CPU與晶片組的線路接出的橋樑。
現在主機板3大廠ASUS、GIGABYTE、MSI都是台灣公司,算是一種台灣之光吧(不過售價好像都是全球數一數二貴。)
挑選主機板的關鍵如下:
1.主機板上的晶片組
晶片組攸關主機板上會有幾個SATA Port、USB、PCIE等等,視自己需求選購買,不過這邊還是整理個懶人包,INTEL以現在最新的200系列表示,AMD以最新的AM4 300系列說明,一樣INTEL以(I)表示,AMD為(A):
主機板都會以這些晶片組來命名,以我買的AX370 Gaming 7來說,就代表他是AMD X370的晶片組,而之後五花八門累贅的就看各家自己想怎麼稱呼了。另外通常高階板的用料會較好,但也要看主機板本身的價位就是了,如:同是4000元的B350與X370,B350的用料應該會比X370好,因為B350晶片本身比較便宜,有更多錢能拿來堆料。
最後這邊附上官方提供的詳細晶片組差異:
▲INTEL 200系列晶片組
▲AMD 300系列晶片組
2.主機板插槽
簡單來說就是形狀有沒有符合,以INTEL來說6/7代皆為1151腳位,可以互通,傳言8代也是1151,不過為1151v2,與6/7代不相通,也就是INTEL故意不讓你用叫你換板子。
Ryzen這次是AM4插槽,同樣的,可不要買個AM3的板子想要暴力出奇蹟啊。
更不用提買INTEL CPU插AMD AM4板子,兩個都是洞,搞百合,還是AMD CPU插INTEL板子,互相"針"對。
3.CPU的供電相數
這邊其實跟前面提到的主機板用料差不多,甚麼實相、倍相弄得頭都昏了,直接上網(EX:ptt的PC-Shopping)查查哪塊評價比較好,比較省事。
詳細可以參考站外連結:電源相數越大越好?帶你看技嘉跟微星兩家小編到底吵什麼-
4.主機板提供的IO
雖說晶片組提供的東西是固定的,不過各板廠還是會自己設計那些介面共用哪個通道,結論就是要把晶片組榨乾,主機板塞得滿滿的。
除了主機板上的介面,背後提供的IO也十分重要,有幾個USB?有TYPE-C嗎?有Thunderbolt3嗎?影像輸出介面有甚麼?看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就挑那個吧!
5.主機板的保固年數
與其說是挑主機板的關鍵,不如說是買任何電子產品都要注意的事,目前各大板廠都有3年的基本保固,有些活動為登陸註冊升級4/5年保固,買家請自行留意相關活動,以免損失權益,發票還有保證書要收好啊。
RAM 記憶體
查維基會有一個看起來超專業的名詞"隨機存取記憶體",我只是一個消費者不想搞懂他,在這邊想成把要處理的工作堆滿辦公桌好了XD
現在的平台都已經來到DDR4,相比DDR3有著更低的電壓,以及更高的頻率,組機時要注意買的是DDR4的平台阿,舊的就給他過去吧。
挑RAM的重點為頻率與時序CL值,前者越高越貴,後者越小越貴。AMD AM4平台雖然初期有相容性問題,不過6月初AGESA BIOS更新1.0.0.6後改善非常多,基本上跑2400Mhz都沒啥問題了。如果還是擔心的話盡量挑三星的顆粒,或是ADATA XPG Z1也都能無腦超到2933Mhz。
記憶體的頻率對Ryzen表現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,使用高階顯示卡(EX:GTX 1080)玩遊戲時,幀數可以達到30%的差距。
是說RAM根本期貨阿!現在的價格跟2016的暑假相比*2.5都還不誇張,關注特價活動十分重要阿!
今天就先這樣了,剩下拉雜有空再說囉!
我的菜單有一堆運算花在個人偏好上(EX:鋁機殼、發光主機板),想參考的請斟酌。
說說電腦的組成
一台電腦的構成,基本上就是圖片左欄的那些東西接一接通電搞起來的(聽起來頗簡單XD),把這些零件都買齊,想省事的話,請店家組起來灌個系統就有一台嶄新的個人電腦能用了。我沒有很了解這些零件背後的運作原理,這邊只談談我的消費經驗。
CPU 處理器
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負責運算的中樞,有幾個核心這邊想成是幾位學術專精的教授好了。
這個時間(2017暑假)一般消費者會選購的不外乎是INTEL Core i第7代處理器 KabyLake,
這邊推薦大概如下,INTEL的CPU以(I)表示,AMD則為(A)
文書處理/網頁遊戲 10K▼
(I) Pentium G4560
(I) Pentium G4600
單機大作基本/簡單修圖 10-20K
(A) Ryzen 5 1400
(A) Ryzen 5 1500X
單機大作特效/修圖影片編輯/多核轉檔 20K▲
(A) Ryzen 5 1600
(I) i7 7700k
(A) Ryzen 7 1700
G4560/4600的差異為內顯,若是配備獨顯的輕量遊戲機可以選擇4560,若是一般文書機使用內顯可以選擇4600。目前7代內顯大約和筆電940MX差不多級別。
文書處理/網頁遊戲
這邊選擇的INTEL Pentium G4560/4600皆為2C4T(雙核心四線程)
小說明:線程在這邊即為所謂的SMT,詳細可以Google(因為我也不懂),會因為各家架構設計而有效率之差別,以INTEL來說1個線程可以當作約0.3個核心,AMD可以視為0.5個核心的處理能力。
Ryzen 3為4C4T,在此處畫上刪除線是因為目前Ryzen全線(1XXX)沒有內顯,如果是文書機,另外配獨顯好像有點本末倒置,有內顯的請等待明年的Ryzen APU。
單機大作基本/簡單修圖
Ryzen 5 1400/1500X皆為4C8T,其差異為L3快取大小1400為8M,1500X為16M,在效能方面有些微影響,但是否值得這近800元的價差就見仁見智了。
單機大作特效/修圖影片編輯/多核轉檔
這邊就比較複雜了Orz,i7為4C8T、R5 1600為6C12T、R7 1700為8C16T。單機大作特效/修圖影片編輯/多核轉檔
以單核心的效能來說i7 7700k>R7 1700=R5 1600,Ryzen的單核心約只有4代Core的水準;另一方面,多核心,很明顯的,R7有8個實體核心,R5 1600有6個實體核心,i7有4個實體核心,小學生都知道8>6>4。
圖為我的R7 1700超頻3.7G的CPUZ跑分,可以看到7700k 4.2G時,單核效能大約贏15%,而多核心的部分1700勝過7700k約74%,當然7700k繼續超上去分數還能更高,不過這邊只拿CPUZ提供的數據做比較。
不過還是要看平常使用的程式對多核心的支援度,大部分頂多吃到4核,一些轉檔程式則是核心越多越好,若是想一邊開實況,一邊打遊戲,多核心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。
預算若是抓得夠精準,這個級別的電腦20K大概就能組到了。
清單內怎麼那麼多AMD???這時間點AMD的CP就高很多啊......。
年底8代Coffee Lake i7會來到6C12T,i5則是6C6T,屆時7代i7將連8代i5都不如,其CP之低是可想而知的。
MotherBoard 主機板
主機板不僅控制電腦相關零件的供電,還是一座將CPU與晶片組的線路接出的橋樑。
現在主機板3大廠ASUS、GIGABYTE、MSI都是台灣公司,算是一種台灣之光吧
1.主機板上的晶片組
晶片組攸關主機板上會有幾個SATA Port、USB、PCIE等等,視自己需求選購買,不過這邊還是整理個懶人包,INTEL以現在最新的200系列表示,AMD以最新的AM4 300系列說明,一樣INTEL以(I)表示,AMD為(A):
窮人/堪用就好
(I)H110 (A)A320
這邊的主機板大部分價位都偏低,約2000上下,提供必要的功能,擴充性可能沒那麼足夠。
正常人/未來也夠用
(I)B250 (A)B350
這些主機板價位約落在3000-4000,提供的IO介面一般人絕對夠用,未來買個甚麼音效卡、雙顯卡也不必太擔心線路/頻寬被吃光光。
有錢人/我就是任性
(I)Z270 (A)X370
這裡就是屬於高階的主機板,大部分板廠的旗艦板也會採用這類的晶片組,從4500-20K都有,選擇很多,IO部分就看各個板廠如何發揮,物盡其用了。主機板都會以這些晶片組來命名,以我買的AX370 Gaming 7來說,就代表他是AMD X370的晶片組,而之後五花八門累贅的就看各家自己想怎麼稱呼了。另外通常高階板的用料會較好,但也要看主機板本身的價位就是了,如:同是4000元的B350與X370,B350的用料應該會比X370好,因為B350晶片本身比較便宜,有更多錢能拿來堆料。
最後這邊附上官方提供的詳細晶片組差異:
▲INTEL 200系列晶片組
▲AMD 300系列晶片組
2.主機板插槽
簡單來說就是形狀有沒有符合,以INTEL來說6/7代皆為1151腳位,可以互通,傳言8代也是1151,不過為1151v2,與6/7代不相通,
更不用提買INTEL CPU插AMD AM4板子,兩個都是洞,
3.CPU的供電相數
這邊其實跟前面提到的主機板用料差不多,甚麼實相、倍相弄得頭都昏了,直接上網(EX:ptt的PC-Shopping)查查哪塊評價比較好,比較省事。
詳細可以參考站外連結:電源相數越大越好?帶你看技嘉跟微星兩家小編到底吵什麼-
4.主機板提供的IO
雖說晶片組提供的東西是固定的,不過各板廠還是會自己設計那些介面共用哪個通道,結論就是要把晶片組榨乾,主機板塞得滿滿的。
除了主機板上的介面,背後提供的IO也十分重要,有幾個USB?有TYPE-C嗎?有Thunderbolt3嗎?影像輸出介面有甚麼?看哪些是自己需要的就挑那個吧!
5.主機板的保固年數
與其說是挑主機板的關鍵,不如說是買任何電子產品都要注意的事,目前各大板廠都有3年的基本保固,有些活動為登陸註冊升級4/5年保固,買家請自行留意相關活動,以免損失權益,發票還有保證書要收好啊。
RAM 記憶體
查維基會有一個看起來超專業的名詞"隨機存取記憶體",
現在的平台都已經來到DDR4,相比DDR3有著更低的電壓,以及更高的頻率,組機時要注意買的是DDR4的平台阿,舊的就給他過去吧。
挑RAM的重點為頻率與時序CL值,前者越高越貴,後者越小越貴。AMD AM4平台雖然初期有相容性問題,不過6月初AGESA BIOS更新1.0.0.6後改善非常多,基本上跑2400Mhz都沒啥問題了。如果還是擔心的話盡量挑三星的顆粒,或是ADATA XPG Z1也都能無腦超到2933Mhz。
記憶體的頻率對Ryzen表現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,使用高階顯示卡(EX:GTX 1080)玩遊戲時,幀數可以達到30%的差距。
是說RAM根本期貨阿!現在的價格跟2016的暑假相比*2.5都還不誇張,關注特價活動十分重要阿!
今天就先這樣了,剩下拉雜有空再說囉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