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【生活】旗艦音樂,SONY SIGNATURE高音質講座

SIGNATURE系列是SONY於2016年發表的旗艦影音產品,為了持續推銷系列產品、推廣4.4mm平衡插座,時至2018總算推出供一般民眾與工程師直接當面討論的座談會,這次也是我第二次參加SONY舉辦的高音質聆賞會,上次是新光三越法雅客Z7的分享會。這次活動有點冷門,採報名制度,免費,地點在華山文創園區,現場提供下午茶點心、Hi-Res外套抽獎、參加禮。

但說真的,這演講頗辛酸的...。

▲這次的主講者SATO桑,除了一開始用中文打招呼外,全程使用日文講解,搭配台灣索尼準備(?)的翻譯員進行解說。他自Walkman採用Android開始加入Walkman的開發,而這次SIGANATURE他主要負責的是整個團隊的統合。
▲一開始先對SIGNATURE系力的成員來個簡單介紹,這是Z1R採用的耳罩,遊特殊原料製成的紙漿作為內部材質,有效減少兩手摀住耳朵時產生的嗡鳴聲、共鳴感,達到聽感的感善,我不得不說這耳罩真的蠻厲害的,那種嗡嗡聲都消失了,倒底誰想到這種東西啦XD
▲這些都是SATO桑參與開發的產品,也歷經S-MASTER的三代晶片,表格明載自S-Master HX開始能夠處理Hi-Res音訊,二代S-Master HX則是提升原有的不足:原生支持DSD、提升輸出功率、增加解碼能力等。
▲新一代S-Master HX公司內部代號為CXD3778GF,這邊也特別提到SONY有自家的IC設計部門,所以不要再問AMP等等晶片是跟誰買的了XD
▲作為影音產品,連焊料都有所堅持,當初甚至因為IC部門與音響部門使用的焊料不同而有些煩惱呢。
▲WM1Z、WM1A之間的差異比較,只有表列出的這些,其他一模一樣,這些差異也造就了WM1Z那高攀不起的售價還有更高音質的表現,畢竟WM1A才是原本的旗艦產品,WM1Z是工程師玩太大,起初還有量產困難的產品。
▲SONY是率先推出4.4mm平衡端子的廠商,因此當此端子剛推出時,總有人認為SONY又再搞特規了,然而事實是起初由JEITA制定規範,SONY只是認為:「哦,這個不錯。」就把4.4mm平衡端子納入使用。
▲SONY大力支持4.4平衡端子發展,推出一系列產品。
▲WM1Z貴為旗艦,他的外型也下了不少工夫,看這純度高達99.6%的無氧銅外頭再鍍上一層金,這不是尊爵不凡這是甚麼?
▲從「超級」沉甸甸的銅磚開始>刻蝕>再刻蝕>鍍金>沉甸甸的WM1Z。這銅磚不得不說真的超級有份量,而訪談也提到相較於WM1A使用的鋁磚,WM1A的銅磚更加柔軟,但也更加容易在製造過程中毀損,起初甚至面臨量產困難,是音質部門直接給CEO平井先生試聽,使他陷入無可自拔的境界,才再良率低落的情況下進行量產。
▲銅磚六面圖。
▲鍍金後,金磚六面圖。
▲這次金磚WM1Z也是SONY首次在WALKMAN內使用KIMNER CABLE線材,過去只有合作推出耳機升級線而已。
▲與金磚相較,鋁磚WM1A可謂毫無光彩,不過即便如此SONY還是有用心在規劃這項產品呢,並非每人都有花個近10萬買撥放器的消費能力阿。
▲相對黯然失色的鋁磚WM1A六面圖。
▲但是說真的,不管是WM1Z還是WM1A都不是一般人願意負擔的價格,差異大概就是「非常壕無人性」跟「壕無人性」,此外他們相對龐大的體積也是使消費者退卻的理由,為此SONY於去年推出ZX300系列,作為SIGNATURE的Compact版本,當然是在犧牲謀些條件下完成的,達成價格相對低廉、能放入口袋的目標。

為何我一開始說這是一場辛酸的講座呢?
這座談會展出的產品都萬來萬去的,最便宜的近兩萬,最貴的要九萬,你說這能不心酸嗎?對於我這種窮人來說,這些玩意兒只能遠觀阿...,算了,別說了。

畢竟當初我報名的理由好像也只是為了下午茶點心而已(X

▲現場提供的茶點。
▲這場演講的心得就是吃飽飽回家洗洗睡,面對現實吧。

留言

  1. 希望過個一二十年,萬來萬去就不是辛酸而是簡單的事情了XD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教學】剪不斷,理還亂之新年「整線」特輯

每年農曆新年都是大掃除的好時機 (眼神死) ,自暑假組裝電腦以來,主機、螢幕等背後那些繁瑣、密麻的線總使我不悅,一條條相互糾纏,心中一直有股衝動想拿剪刀給他斷的一乾二淨 (啊啊住手) ,趁著這個掃除機會我決定來化解心中的疙瘩,把他們條條梳理整齊,還我一個整潔乾淨的房間。我先是在Youtube搜尋關鍵字「Cable Management」,看看別人怎麼應對這些棘手狀況,大致上有幾種方法: (1)Velco(魔鬼沾)、束線帶、蛇管把線綁一綁 (2)把延長線、各種插座丟進整線盒,眼不見為淨 (3)善用整線槽,黏在桌子下,平常看不到的地方 當然也有狂熱一點的作法,甚麼在書桌上鑽個洞把線穿過去之類的,不過這類會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性整理方式,個人不太喜歡 (其實是怕麻煩) 。 當然,為了整線,我也買了些小工具來幫助我完成心願(眼睛閃爍希望光輝),直接來看看吧! 首先是螢幕壁架XERGO EM33116,經過一連串的比價,原價屋依舊是最便宜的地方,趁著週日(2018/1/21)去華山文創園區聽 【SONY SIGNATURE高音質講座】 時,順便到光華原價屋抱了一組支架回來。 當初EM32116/EM33116考慮了許久,兩者差異為多了一隻活動手臂,我是否需要那隻手臂很難估算,且兩者價差不到300,多一隻手臂好像挺划算的?然而回家組裝後發現,我其實不需要多的那隻手臂的,嘛,或許未來想改變房間配置時就派得上用場了呢 (樂觀貌) 。 XERGO外盒和本身的設計美學不予置評,台灣也買不到幾家好看的螢幕支架,我就不那麼在意了,照片也沒拍幾張 (拍的也很醜) 。在這邊提醒一下,要使用這種臂架一定要確認: (1)螢幕原本的底座是可拆卸的 (2)螢幕支援VESA(100*100/75*75)的鎖頭 ▲退去外包裝,從左至右分別是主支撐架、手臂一號、沒派上用場的手臂二號、VESA(100*100/75*75)螢幕鎖,最右邊那盒裏頭還有安裝說明、4顆鎖螢幕的螺絲、六角扳手。 ▲所謂手臂,看起來蠻粗勇的,嘛,往後幾年麻煩你日夜不息的支撐我這重達12kg的 【BM320】 囉! ▲BEFORE,採用原廠的底座,不但桌面被占去不少空間,連接線材也不易整理。(然而這張圖片底座完全被我鍵盤擋住了XDDDDD) ▲AFTER,改使用臂架, 懸浮的感覺很厲害 。 ▲AF...

【開箱】網路順順連~小米路由器Pro開箱

現在越來越多設備有無線網路的需求,從人手一支的手機,到越來越興盛的智慧電視、語音助理等,都離不開強大而順暢的網路,為了改善連線品質,除了對外要申請更快的網速外,對內也需要強大的無線網路分享器來提供相應的網速。 今天要來開箱的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AC2600且支援4X4 MU-MIMO的路由器(應該吧?),在小米促銷時能以更實惠的價格購入(米粉節、1111、聖誕節etc.)。過年眾多親戚來訪,你家原本的分享器,還撐得住嗎? ▲外盒包裝。 外盒上大大的寫著產品名稱、主要特色:AC2600、金屬機殼、4天線設計、Gigabyte插孔。我覺得這次的包裝還蠻有質感的,還算對得起Pro的稱號。這邊提醒一下, 實體店面的保固一樣為一年,不過要將發票收好、拍照存證作為保固依據。 ▲拆開外包裝。 拆開外包裝後,可以看到路由器以四肢打開開躺平的方式等你把它取出來。 ▲配件不多,只有簡易的連線說明書、電源線而已。 整個路由器的體積並不算小,而且中國小米使用同一機殼推出內置HDD的版本,可以做為簡易NAS使用,台灣這些款式則沒有上市,也不能自行改裝HDD,內部為一整塊散熱片。 ▲背後則是外網與內網的插座,全部支援Gigabyte。 總體來說,搭配小米自家APP使用體驗與過去我曾用過的mini雷同,不過這台對於支援MU-MIMO的裝置端能用更好的網路分配,整體效能也好上不少。

【教學】2017談談電腦組裝 - CPU、主機板、RAM篇

今年是2017年,可以說是PC組裝產業劇變的一年,年初開始RAM、SSD等NAND相關產品飆漲,和2016暑假相比部分零組件漲幅更是高達150%之多, 說是期貨也不誇張。 對於今年暑假大學新鮮人(在下也是XD)的裝機熱潮,可說是災難連連。2017年同時也是處理器巨擘之一的AMD推出ZEN架構CPU的一年,與過去10年被INTEL性能壓制的推土機相比,這次終於能拿出一較高下的產品了,對我們來說,兩家公司相互競爭促成進步,是消費者樂見的。桌上型 的INTEL Core i系列近幾代進步幅度實在非常有限,都在擠壓膏,RYZEN一蹦出來,INTEL 8代Core i終於有6核心了,沒有RYZEN,i7四核應該還會繼續下去。 我的菜單有一堆運算花在個人偏好上(EX:鋁機殼、發光主機板),想參考的請斟酌。 說說電腦的組成 一台電腦的構成,基本上就是圖片左欄的那些東西接一接通電搞起來的(聽起來頗簡單XD),把這些零件都買齊,想省事的話,請店家組起來灌個系統就有一台嶄新的個人電腦能用了。 我沒有很了解這些零件背後的運作原理,這邊只談談我的消費經驗。 CPU 處理器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負責運算的中樞,有幾個核心這邊想成是幾位學術專精的教授好了。 這個時間(2017暑假)一般消費者會選購的不外乎是INTEL Core i第7代處理器 KabyLake, 官方特挑超頻版的SkyLake無誤 ,不然就是時下火熱話題的RYZEN系列,價格對應大致上是i3-R3,i5-R5,i7-R7, 根據自身需求選購CPU是十分重要的。 這邊推薦大概如下,INTEL的CPU以(I)表示,AMD則為(A) 文書處理/網頁遊戲 10K▼ (I) Pentium  G4560 (I) Pentium  G4600 (A) Ryzen 3   1200 單機大作基本/簡單修圖 10-20K (A) Ryzen 5   1400 (A) Ryzen 5 1500X 單機大作特效/修圖影片編輯/多核轉檔 20K▲ (A) Ryzen 5   1600 (I) i7  7700k (A) Ryzen 7   1700 文書處理/網頁遊戲 這邊選擇的INTEL Pen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