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【開箱】設定簡易,價格親民之Yeelight智慧燈泡

最近Google Assistant即將開放繁體中文的支援,台灣的語音助理之爭總算能開打了(X

本身使用Google Home mini已有一段時間,但無奈的是台灣居家控制風潮不盛行,程式小白與普通消費者能取得的智慧家電實在少之又少,過去僅使用Assistant的Routine功能作為睡覺前設鬧鐘、報行事曆、天氣的用途,可謂大材小用阿。

前陣子,趁同學去北京大學實習時,託他順便帶了3顆Yeelight回來,也就是這次開箱主角,Smart LED Bulb(Tunable White),搭上優惠總計千元整,可說是貧窮學生踏上智慧家居的小捷徑阿。

因為個性邊緣不在家開Party的,想來想去五光十色的燈炮好像實在不怎麼需要,於是決定省下經費,購買可調色溫版而非RGB版。

基本上也不需要擔心2代Yeelight的支援度,全球全電壓,標準E27,800lm,也相當夠用了,以下就以幾張開箱圖(這次拍得不好QQ),搭配示範影片作說明。

▲外盒採全英文的包裝,上頭明載支援Google Assistant,流明數,耗電花費。

▲看起來與一般燈泡無異的外表,不過沒對到焦Orz

▲使用Yeelight自家的App配對後(台版米家暫不支援),成功接入Google Home。Yeelight App本身有支援場景設置,搭配Activate指令能一次把所有燈泡、燈條弄到位。


▲最後則是幾項指令的示範。

期待未來台灣相關產業能蓬勃發展,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【教學】剪不斷,理還亂之新年「整線」特輯

每年農曆新年都是大掃除的好時機 (眼神死) ,自暑假組裝電腦以來,主機、螢幕等背後那些繁瑣、密麻的線總使我不悅,一條條相互糾纏,心中一直有股衝動想拿剪刀給他斷的一乾二淨 (啊啊住手) ,趁著這個掃除機會我決定來化解心中的疙瘩,把他們條條梳理整齊,還我一個整潔乾淨的房間。我先是在Youtube搜尋關鍵字「Cable Management」,看看別人怎麼應對這些棘手狀況,大致上有幾種方法: (1)Velco(魔鬼沾)、束線帶、蛇管把線綁一綁 (2)把延長線、各種插座丟進整線盒,眼不見為淨 (3)善用整線槽,黏在桌子下,平常看不到的地方 當然也有狂熱一點的作法,甚麼在書桌上鑽個洞把線穿過去之類的,不過這類會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性整理方式,個人不太喜歡 (其實是怕麻煩) 。 當然,為了整線,我也買了些小工具來幫助我完成心願(眼睛閃爍希望光輝),直接來看看吧! 首先是螢幕壁架XERGO EM33116,經過一連串的比價,原價屋依舊是最便宜的地方,趁著週日(2018/1/21)去華山文創園區聽 【SONY SIGNATURE高音質講座】 時,順便到光華原價屋抱了一組支架回來。 當初EM32116/EM33116考慮了許久,兩者差異為多了一隻活動手臂,我是否需要那隻手臂很難估算,且兩者價差不到300,多一隻手臂好像挺划算的?然而回家組裝後發現,我其實不需要多的那隻手臂的,嘛,或許未來想改變房間配置時就派得上用場了呢 (樂觀貌) 。 XERGO外盒和本身的設計美學不予置評,台灣也買不到幾家好看的螢幕支架,我就不那麼在意了,照片也沒拍幾張 (拍的也很醜) 。在這邊提醒一下,要使用這種臂架一定要確認: (1)螢幕原本的底座是可拆卸的 (2)螢幕支援VESA(100*100/75*75)的鎖頭 ▲退去外包裝,從左至右分別是主支撐架、手臂一號、沒派上用場的手臂二號、VESA(100*100/75*75)螢幕鎖,最右邊那盒裏頭還有安裝說明、4顆鎖螢幕的螺絲、六角扳手。 ▲所謂手臂,看起來蠻粗勇的,嘛,往後幾年麻煩你日夜不息的支撐我這重達12kg的 【BM320】 囉! ▲BEFORE,採用原廠的底座,不但桌面被占去不少空間,連接線材也不易整理。(然而這張圖片底座完全被我鍵盤擋住了XDDDDD) ▲AFTER,改使用臂架, 懸浮的感覺很厲害 。 ▲AF...

【開箱】網路順順連~小米路由器Pro開箱

現在越來越多設備有無線網路的需求,從人手一支的手機,到越來越興盛的智慧電視、語音助理等,都離不開強大而順暢的網路,為了改善連線品質,除了對外要申請更快的網速外,對內也需要強大的無線網路分享器來提供相應的網速。 今天要來開箱的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AC2600且支援4X4 MU-MIMO的路由器(應該吧?),在小米促銷時能以更實惠的價格購入(米粉節、1111、聖誕節etc.)。過年眾多親戚來訪,你家原本的分享器,還撐得住嗎? ▲外盒包裝。 外盒上大大的寫著產品名稱、主要特色:AC2600、金屬機殼、4天線設計、Gigabyte插孔。我覺得這次的包裝還蠻有質感的,還算對得起Pro的稱號。這邊提醒一下, 實體店面的保固一樣為一年,不過要將發票收好、拍照存證作為保固依據。 ▲拆開外包裝。 拆開外包裝後,可以看到路由器以四肢打開開躺平的方式等你把它取出來。 ▲配件不多,只有簡易的連線說明書、電源線而已。 整個路由器的體積並不算小,而且中國小米使用同一機殼推出內置HDD的版本,可以做為簡易NAS使用,台灣這些款式則沒有上市,也不能自行改裝HDD,內部為一整塊散熱片。 ▲背後則是外網與內網的插座,全部支援Gigabyte。 總體來說,搭配小米自家APP使用體驗與過去我曾用過的mini雷同,不過這台對於支援MU-MIMO的裝置端能用更好的網路分配,整體效能也好上不少。

【教學】2017談談電腦組裝 - CPU、主機板、RAM篇

今年是2017年,可以說是PC組裝產業劇變的一年,年初開始RAM、SSD等NAND相關產品飆漲,和2016暑假相比部分零組件漲幅更是高達150%之多, 說是期貨也不誇張。 對於今年暑假大學新鮮人(在下也是XD)的裝機熱潮,可說是災難連連。2017年同時也是處理器巨擘之一的AMD推出ZEN架構CPU的一年,與過去10年被INTEL性能壓制的推土機相比,這次終於能拿出一較高下的產品了,對我們來說,兩家公司相互競爭促成進步,是消費者樂見的。桌上型 的INTEL Core i系列近幾代進步幅度實在非常有限,都在擠壓膏,RYZEN一蹦出來,INTEL 8代Core i終於有6核心了,沒有RYZEN,i7四核應該還會繼續下去。 我的菜單有一堆運算花在個人偏好上(EX:鋁機殼、發光主機板),想參考的請斟酌。 說說電腦的組成 一台電腦的構成,基本上就是圖片左欄的那些東西接一接通電搞起來的(聽起來頗簡單XD),把這些零件都買齊,想省事的話,請店家組起來灌個系統就有一台嶄新的個人電腦能用了。 我沒有很了解這些零件背後的運作原理,這邊只談談我的消費經驗。 CPU 處理器 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負責運算的中樞,有幾個核心這邊想成是幾位學術專精的教授好了。 這個時間(2017暑假)一般消費者會選購的不外乎是INTEL Core i第7代處理器 KabyLake, 官方特挑超頻版的SkyLake無誤 ,不然就是時下火熱話題的RYZEN系列,價格對應大致上是i3-R3,i5-R5,i7-R7, 根據自身需求選購CPU是十分重要的。 這邊推薦大概如下,INTEL的CPU以(I)表示,AMD則為(A) 文書處理/網頁遊戲 10K▼ (I) Pentium  G4560 (I) Pentium  G4600 (A) Ryzen 3   1200 單機大作基本/簡單修圖 10-20K (A) Ryzen 5   1400 (A) Ryzen 5 1500X 單機大作特效/修圖影片編輯/多核轉檔 20K▲ (A) Ryzen 5   1600 (I) i7  7700k (A) Ryzen 7   1700 文書處理/網頁遊戲 這邊選擇的INTEL Pent...